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>非遗保护>名录项目

紫丹苏陶制作技艺

鹤山制陶历史悠久,境内目前最古老的窑址是唐代窑址,一共有四处,包括古劳凤冈窑址、古劳宏冈窑址、沙坪镇玉桥大涌口窑址、沙坪镇坡山西头冈窑址。考古现场采集到的陶器有炉、盆、釜,青瓷有碗、罐等。由此可见,鹤山的陶瓷业源远流长。

但昔日繁华,如今却归于沉寂,曾经繁盛的陶瓷制造业逐渐衰落,目前鹤山的制陶工厂所剩无几,由苏洛其夫妇主理的鹤山市浪陶纤维原料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。

苏洛其出生于被誉为“南国瓷都”的佛山市石湾镇的一个制陶世家。晚清时期,苏家祖先就开始靠制陶维持生计,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,传至苏洛其,已经是第四代。在父辈的影响下,苏洛其从小就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。20世纪90年代初,一次偶然的机会,苏洛其发现鹤山当地有两种特别的土质非常适合制作陶瓷器皿,于是在鹤城镇南洞村开设了一间工作室。苏洛其夫妇在鹤山制陶,在保留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,进一步研究、创新,研制出“紫丹陶器”,又名“紫丹苏陶”。

紫丹陶器采用纯手工制作,不经抛光,造型随意洒脱,设计精巧,作品遵循石湾陶艺特色,浑然古朴,美观实用。陶器采用高温烧制,原材料采用南泥北矿(包括鹤山、江西、广西、山西、云南等多地原料)多种砂泥(现在也称紫砂泥,有红、黄、白、黑等几种颜色),根据比例进行混合烧制。众多原料中有一种鹤城少见的岩土,用其烧制出的陶器具有优良的透气性,以之储存液体,可使液体不易变质;同时,陶土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,可吸附杂质,具备一定的养生功效。

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”,紫丹陶器的成功研制,背后经历了一番艰难波折。韶关市南华寺有一只六祖慧能使用过的陶瓷紫砂斋钵,据传这只斋钵具有保鲜功效,从初祖传给二祖,依次传承,直至传给六祖慧能,全国仅此一只。1978年,韶关市南华寺需要订制仿唐陶瓷紫砂斋钵作为全国佛教会议礼品,南华寺的住持走遍山东、江西、湖南等地,招募能贤之士仿制斋钵,但都没有制作出令他满意的成品。最后,住持来到当时的石湾陶瓷工艺厂,找到了在该厂任技术员的苏洛其,让他尝试仿制。

仿制研究的过程异常艰辛,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通过原材料的配比,使烧制出的斋钵具有保鲜效果。一开始苏洛其尝试将各种不同的原料按比例进行混合烧制,但始终不得其法,成效不佳。眼看将近三个月时间过去了,尽管苏洛其废寝忘食地进行研制,却依然一筹莫展。俗话说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困难时刻父亲出手相助。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制陶师傅,苏洛其的父亲提出一条“锦囊妙计”,让他先将每一种原材料进行单独烧制,出具化验报告,清楚了解每一样原料的性能、效果后,再根据性能进行混合配比烧制。苏洛其按照父亲的方法,对100多种原料进行单独烧制,再选用具有保鲜、透气功能的原料烧制试验,用了约一周时间就成功研制出具有保鲜效果的仿唐朝陶瓷紫砂斋钵!南华寺住持对斋钵的成功研制非常满意,立即向石湾陶瓷工艺厂大量订货,还请苏洛其到南华寺住了七天。

斋钵的研制生产结束了,但苏洛其继续精益求精,不断深入研究,改善配方,逐步制成“紫丹陶器”。从1978年至今,紫丹陶器的研制不断升级、完善,材料来源更加丰富,同时发挥鹤山资源优势,部分原料采用鹤山矿泥。如今的紫丹陶器透气通风性能更佳,长期使用对人体有益,功效从早期的保鲜作用提升至人体保健功能。

紫丹陶器的制作非常讲究,包括选泥、研磨、过滤、脱水、搓泥、拉坯、雕刻、煅烧等多重工序。

陶器原材料采用多种砂泥进行混合,首先将采回来的矿泥进行初步筛选,保留质量上乘的部分,然后将各种矿泥分别加水研磨约20个小时,再进行过滤,消除内部杂质。

经过前期的研磨、过滤,对泥块进行脱水、稍微晾干后,就进入重要的搓泥工序。这个环节必须由人手反复搓揉矿泥,将泥内的空气充分挤压出来,才能避免后期烧制出现起泡炸裂的现象。

接着,根据各种矿泥的收缩特性,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。将混合好的泥团放在拉坯机的中心定好位,按照所制器皿的尺寸、形状进行拉坯。在车盘不停转动的同时,制陶师傅还要用手不断地对坯体进行修整,或用刻刀细心地旋削,使坯体厚度适当,表里光洁,形体连贯,规整一致。用拉坯机进行拉坯造型时没有模具,完全凭借制陶师傅的匠心独运、熟练手法设计传统技艺133制作出各种精美作品。完成拉坯造型后,就可以将其摆放在木架上晾干,制陶师傅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雕刻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图案。

最后进入煅烧环节,将坯体送进窑里进行长时间的煅烧,经过1250℃以上高温烧制出来的紫丹陶器会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窑变,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。与很多制陶艺人一样,苏洛其从小经过刻苦训练,在窑炉前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用眼睛观察火的颜色,就可以基本判断火的温度,从而把控好火候。

“紫丹陶器”是对传统陶器制作技艺的继承与发展,也是苏洛其多年来对陶艺的探索、研究和创作从未停歇的见证。他的经历也折射出一代代制陶艺人的勤劳和坚守,他们秉承着工匠精神,在土与火的交融中“锻烧”自己,将传统制陶工艺继续传承下去。